2025年暑期档首波新片,在一众影片稳定发挥和不达预期的风评之下,《F1:狂飙飞车》(以下简称《F1》)的票房虽然不是最高的,但其出乎预料的逆袭之势却相当振奋人心。至少这证明了观众依然享受视效大片赢盈配资,也还愿意冒着酷暑走进影院。
作为苹果公司投拍的首部院线电影,《F1》能够盈利就已经称得上奇迹。赛车题材注定烧钱,剧组全程跟随赛事辗转全球赛场,拍摄期也被迫拉长。据主演布拉德·皮特说,即使本片投资高达3亿美元,他们依然需要去真正的F1现场“蹭”镜头。电影中飞机飞过、全场观众欢呼,甚至领奖台的画面都是这么来的,因为实在复刻不起如此的大场面仪式,这样既节省搭景费用又力求真实,只有演员需要克服尴尬的情绪。
《F1》的剧本并不新颖,甚至是一部颇为老套的英雄迟暮、低谷翻身的爽片。开篇极速巅峰车队就陷入了危机,如果整个赛季都无法赢下一场比赛,就要被撤资解散,于是老板鲁本去找老朋友桑尼重出江湖。
20年前桑尼曾是赛车界的未来之星,但在即将拿下世界冠军时发生重大事故,身体重伤,前途也尽毁。他颓废过,挥霍过,穷困潦倒过,也重新振作过,却再也回不去职业赛场。
因此当鲁本发出邀请,桑尼欣然前往。即便他的身体情况早已不适合赛车,他仍决定用加倍训练和娴熟技巧掩盖这点不足。相比之下,车队原有赛车手乔舒亚几乎是桑尼的相反面——年轻、身体好赢盈配资,但技术不足,缺乏耐心。当车队岌岌可危时,他的心思反而更多放在捞金与换队上。
没有凝聚力的团队放到F1赛场上简直不堪一击,桑尼和乔舒亚合作的第一场比赛输得尤为惨烈。开赛后桑尼凭借暖胎优势,从末位发车快速挤进中位,但赛车性能过差,维修站状况频出,让他和乔舒亚都逐渐落于人后,最糟糕的是二人由于互不相让发生碰撞,最终无人完赛。
F1永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比赛,而是一项用金钱和生命争抢0.1秒之差的极限挑战,团队配合、战术制定、技术支持乃至资源分配,任何一个环节失误都会影响排位结果。因此电影《F1》虽是英雄叙事,但也不光刻画男主的受伤与崛起,还拍出了“团魂”——车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没有失去自己的弧光。
比如,领队原本耻于承认自己之前是顶千斤顶的维修人员,会为抢时间主动重新顶起千斤顶;第一场紧张失误,导致备枪卡胎的女维修员,之后克服恐惧心理,甚至能做到3秒换胎;被质疑造车能力的女设计师,原来不是靠美色上位,而是为了梦想离婚辞职,义无反顾投身事业的真骨干。桑尼最大功劳不是开出多快的车,而是为这个人心涣散的队伍重新注入放手一搏只为胜利的战斗欲。竞技场上差之毫厘失之千里,有夺冠欲望,才会有翻身可能。
整部影片描绘最细致的,是桑尼与乔舒亚的命运互文。乔舒亚性格与桑尼年轻时别无二致,都家庭不幸也都自命不凡,他就像还未经受重大打击前的桑尼,与如今变化巨大的桑尼一对比,更凸显人生多舛的怅然。
二人从针锋相对到互相欣赏,靠的是技术与天赋的合作交流。但真正让他们融为一体的,是乔舒亚也遭遇桑尼类似的事故之后。尽管桑尼再三劝诫乔舒亚不要急于超车,乔舒亚还是冲动抢先导致受伤,一如桑尼当年一样。这像一种命运循环,哪怕明知前方有南墙,年轻的生命也要自己去撞过,才能真正获得成长。
如果说桑尼像乔舒亚的人生先行者,乔舒亚就像桑尼的浓缩版,第一次成长都是受伤,第二次成长则是重开受伤路,乔舒亚独自实验千万遍,最终发现原来只要听从桑尼建议,耐心等到下一个直道,真的就能安全且稳定地夺冠。桑尼用几十年的光阴才走过的颓丧、清醒、顿悟历程,乔舒亚沿着他踏出的路,仅用半年就已学成。至此,二人实现赛车技术的交接,也终于达成精神上的传承。
据说电影实际拍摄了两版结局,一版是乔舒亚夺冠,另一版是桑尼夺冠。两版结局都有细节伏笔,比如桑尼最后一战前病情加重、精神恍惚,为他身体不济送乔舒亚夺冠埋下了伏笔,而最后成片选择的桑尼夺冠,也呼应了前文他一直追寻“飞起来”的奇妙瞬间,当他将所有对手甩在身后,如入无人之境般在赛场飞驰,全片也就再没有遗憾。
其实这类故事观众都能预料主角必将获胜,而这样毫无悬念的电影依然能吸引人们去看,是因为《F1》将剧本之外的其他部分都做到了极致。比如,汉斯季默的配乐与赛车轰鸣形成共振,IMAX特制镜头拍摄让影片爽感加倍。另外,为了拍摄极限车内视角,还在赛车上布置了16个机位,采用索尼特制机身和苹果定制摄像头,只为在高速运动中保持设备的稳定性和最佳画质。因此哪怕国内的观众并不熟悉F1赛事,《F1》也能凭借电影本身的视效魅力,吸引到更多人的关注。
从《F1》可以看出,大多数的观众都是宽容的,只要影片拍得好赢盈配资,冷门题材照样可以票房逆袭;而从暑期档大盘来看,观众们更是挑剔的,都在严格分辨什么样的电影才值得他们走进影院一看。剧本老套犹可救,全方位平庸才可怕。
信悦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